公告 | ||
|
» 鸭绿江绿星 » 绿星动态 |
“世界语”没落和世界语言多元交融 |
时间:2011/7/28 15:52:29,点击:0 |
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(黄玥 任沁沁)“世界语?难道不是英语!”重庆大学研究生许近从未听说“世界语”。由于英语的普及,他认为英语就是目前世界通用语言之一。 7月26日是“世界语”日。不过,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,他们并不认识曾经风靡全球的“世界语”。 “世界语”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国际辅助语,旨在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,被誉为“国际普通话”。20世纪初,“世界语”传入中国。 新中国成立后,“世界语”红遍中国,不仅电视里放“世界语”节目,“世界语”培训班频繁涌现,很多人以为掌握“世界语”就可以周游世界。 鲁迅、茅盾等名人也推广“世界语”,认为它可以联合世界上所有人,实现四海之内皆同胞的美好愿景。 然而,曾经的风靡掩盖不住现实的冷清,“世界语”正在遭遇滑铁卢。据全国世界语协会统计,2011年全世界只有1000多万人学习和使用“世界语”,北京会说“世界语”的人口不到300人,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。 “‘世界语’是人为创造的语言,语言应是在人类实际交际中自然发展起来的,人造的语言缺乏生存土壤。”商务出版社编辑余桂林告诉记者,世界语的功效长时间没能正常发挥,无交流的价值。“没人说的语言,显然无法生存”。 有174个国家使用的英语似乎正在发挥着“准世界语”的功能,世界上60%以上的信件用英语书写。这和上两个世纪英国、美国在文化、经济、军事、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有关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,地球村越来越多人在使用英语。 在中国,熟练掌握英语成为人们在获得好工作的重要技能。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语言,更容易被接纳、掌握,比起愈发冷门的“世界语”,显然更受大众认可。 大学生吴运佳认为,“世界语”只是一个代称,在多元语境的地球村里,谁的接受度更高,谁就是世界的语言。 当然,一种语言的强弱,与其背后经济体的体量成正比。不可否认,人们学习英语更多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。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中国的母语汉语也为越来越多人所认知和欢迎。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、日渐增多的海外汉语言学习机构,都显示出汉语走向世界性语言的大趋势。 在联合国发表的《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、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》中,汉语被排在第二位,仅次于英语。 “语言的交融与大环境密切相关,当前国与国之间来往密切,经济和文化互相影响。”余桂林认为,在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,正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。 “世界语”无法像英语和汉语被大众认可,在于它缺乏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,客观上违背了语言的历史本质。 从交流的角度讲,如今英语和汉语客观上正发挥着世界语言的功能,为各国民众提搭起平等、便捷的交流渠道。专家们认为,不论,“世界语”存在与否、推广与否,世界交流都不会存在任何障碍。 联合国并不鼓励任何一门语言成为国际语言。该组织的语言政策是多种语言共存,鼓励所有的语言和文化能够得到保存、尊重和发展。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曾说过,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所有的表达,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,某些概念甚至是思考世界的方式,都会在翻译中有所遗失。 “‘世界语’的没落其实是全球文化交融的进步表现。”余桂林说,语言的多元化和地域化,象征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渗透到彼此,并逐渐稳定下来。 “每一种语言都是世界的财富,都是世界的语言。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。 |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 |
技术支持:奥晖网络传媒公司 版权:奥晖旅游网
辽ICP备:18019588号-1 网站声明 合作联盟 |